13年Apr瀨戶內D8下 完
4月19日 金 下午
欣賞完三諸半島最後一個作品點,時間已經接近一點了,趕緊駛車往小豆島的另一個展品區——肥土山。
用了約半小時的車程,進入肥土山,先到達第63號作品點,台灣王志文的『小豆島之光』。大會安排的泊車點離作品點頗遠,步行須約五分鐘,不過那正好給大家由遠到近,慢慢欣賞這個大型竹製建築物。
欣賞完三諸半島最後一個作品點,時間已經接近一點了,趕緊駛車往小豆島的另一個展品區——肥土山。
用了約半小時的車程,進入肥土山,先到達第63號作品點,台灣王志文的『小豆島之光』。大會安排的泊車點離作品點頗遠,步行須約五分鐘,不過那正好給大家由遠到近,慢慢欣賞這個大型竹製建築物。
通過尾部的長廊,突然眼前影像變得寬闊了,原來已經到了巨大的竹Dome內。
躺臥在竹杆的平台上,觀賞圓拱的屋頂,相當relax。陽光透過屋頂的圓孔,在竹壁畫出鵝蛋形的光圈,為安靜的環境加添小小裝飾。
細心觀察,原來這個作品用了很多種不同的結方法,有齊齊整整的,亦有看似雜亂無章的。
繼續往下一站,第60號作品點,長澤伸穗的『うみのうつわ』(海螢)。在漆黑的大廳中放了個細小的藍色發光休在地上,行近點會看清原來是一隻小船。另外一提,在門外放置了很多柑,工作人員示意隨便享用,那就拿了兩個吃吃吧,正宗地元果子!
時間已經接近兩點,亦即是還有一小時便要回阪手港還車。放棄了駕車不能直達的第61號作品點,因為不清楚來回步行要多久。選擇了去找土庄港附近的第59號作品點『目』,可惜沒有正確地址,在區內轉了兩圈都找不到,時間關系,惟有放棄。
駕回阪手港已經接近三點,還車。其實還車地點就正是第79號作品點,『Creator In Residence』,展出了幾組民間對小豆島未來發展有關的藝術設計。興趣不大。
去碼頭售票處買好四點鐘往神戶市的船票,把行李放入locker後,行去第80號作品點,『壺井榮生誕地花園Project』。實在有點想不通,這個小花園有什麼特別。
又行回碼頭,看看第77號作品,Kenji Yanobe的『The Star ANGER』。這隻爬在銀球上的水龍,已經成為阪手港的標誌了。
接近三點半,行上小坡上的古井,正是第78號作品點,Beat Takeshi X Kenji Yanobe的『ANGER from the Bottom』。已經有很多人在圍觀等待,因為每半個小時才出現一次呢。
躺臥在竹杆的平台上,觀賞圓拱的屋頂,相當relax。陽光透過屋頂的圓孔,在竹壁畫出鵝蛋形的光圈,為安靜的環境加添小小裝飾。
細心觀察,原來這個作品用了很多種不同的結方法,有齊齊整整的,亦有看似雜亂無章的。
繼續往下一站,第60號作品點,長澤伸穗的『うみのうつわ』(海螢)。在漆黑的大廳中放了個細小的藍色發光休在地上,行近點會看清原來是一隻小船。另外一提,在門外放置了很多柑,工作人員示意隨便享用,那就拿了兩個吃吃吧,正宗地元果子!
時間已經接近兩點,亦即是還有一小時便要回阪手港還車。放棄了駕車不能直達的第61號作品點,因為不清楚來回步行要多久。選擇了去找土庄港附近的第59號作品點『目』,可惜沒有正確地址,在區內轉了兩圈都找不到,時間關系,惟有放棄。
駕回阪手港已經接近三點,還車。其實還車地點就正是第79號作品點,『Creator In Residence』,展出了幾組民間對小豆島未來發展有關的藝術設計。興趣不大。
去碼頭售票處買好四點鐘往神戶市的船票,把行李放入locker後,行去第80號作品點,『壺井榮生誕地花園Project』。實在有點想不通,這個小花園有什麼特別。
又行回碼頭,看看第77號作品,Kenji Yanobe的『The Star ANGER』。這隻爬在銀球上的水龍,已經成為阪手港的標誌了。
接近三點半,行上小坡上的古井,正是第78號作品點,Beat Takeshi X Kenji Yanobe的『ANGER from the Bottom』。已經有很多人在圍觀等待,因為每半個小時才出現一次呢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