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13年Apr瀨戶內D7 上

圖片
4月18日 木 上午 女木島 今天的行程:上午先去女木島,中午再搭船去男木島,跟著回高松酒店取行李,立即轉船去小豆島。 春祭期間,這條航道(高松—女木島—男木島—女木島—高松)的班次相隔兩小時,所以如果想一日走遍兩個小島,行程都差不多一樣。 乘坐早上8點的渡輪,上層乘客,下層載車。短短20分鐘就到達女木島了。 碼頭附近有很多很多的海鷗,原來這是第31號作品點,木材崇人的『海鷗的停車場』,細看清楚,原來海鷗們還會隨著風向而轉動呢! 而另一邊的防潮堤亦是木村先生的作品,第32號:『海鷗用停車場』 。 在碼頭旁還有第33號作品,禿鷹墳上的『20世紀的回想』,在三角大鋼琴上樹立了4支帆,好像是海浪和琴聲結合的旋律。 時間尚早,很多家Project都未開門,先行上山頂的看看大洞窟。這個洞窟相當大,據說面積達四萬平方呎,是在1931年才被發現的,但到現時仍未考證是什麼時代、什麼人在這座小島的山頂上,弄出這麼大的一個洞穴來。 把這個傳統觀光點和藝術祭拉上關系的,就是第40號作品點——德國Philippe Artus的『蝸牛的軌跡』。在洞穴內放置了3組映像,是隻電子蝸牛在轉動爬行,與洞內彎彎曲曲的環境十分相襯。 原路下山,在住吉神社旁有第39號作品點,杉浦康益的『段々の風』,在原梯田的位置,用陶器疊砌出微曲的形態。 回到小村莊,在學校的中庭有第36號作品點,大竹伸志的『女根/めこん』。 差不多十一點,到第37號作品點『不在的存在』內的餐廳內吃午飯,set lunch Yen1500,可坐在庭園中,邊吃邊觀看沙石池內間歇性出現的足印,蠻寫意的。 吃飽便趕緊去看看其它的家project,第34號愛知縣立藝術大學的『Megi House』,不大了解,亦沒多大印象和興趣。 再去第38號的作品點,行武治美的『均衡』。串連上過萬塊鏡面玻璃,被光線照耀起來,作出不同程度/角度的反射/折射,有趣!. 這就完成了女木島的旅程,回到碼頭等候12:20的渡輪往男木島。下圖中的中年夫婦加一老一小豆丁,竟然連續幾天都遇上,真有緣:前晚直島初次踫見,昨天同船往豊島,竟又再同船往高松市,還要入住同一間酒店,已經算是相當巧合了;今天竟然又再同船往女木島,現在又一起去男木島,連今天...

13年Apr瀨戶內D6 下

圖片
4月17日下午 豊島 20多分鐘的航程便到達豊島家浦港。要趕搭12:30的巴士,基本上只得幾分鐘時間,踫巧沒有工作人員在行李臨時看管處的帳篷,惟有自助形式把行李塞進帳蓬,立刻跳上已經準備開車的巴士。豊島的藝術祭展區分佈頗遠,所以必須要依靠島上的巴士。 行駛了約十分鐘,便在清水前下車,正式進入「唐櫃岡」集落。 在巴士站對面是第21號作品點,青木野枝的『空之粒子/唐櫃』。據說夏祭期間會有冰冷西瓜接待呢! 跟隨前面的一眾遊客,就如置身在螞蟻隊伍中一樣,不用看地圖,也不需看路牌,很容易便到達第22號作品點,安部良的『島kitchen』。除了建築設計部份有特色外,藝術祭期間還有由丸之內酒店的廚師和島上的媽媽們合作提供飲食,無怪乎這麼多人在輪候呢! 在同一組建築物內,還有第23號作品點,是映像形式的,看了,不感興趣。 再順路行到達第24號作品點,是加拿大藝術家的『Storm House』。制造了一個在平房內感受屋外行雷閃電、滂沱大雨的環境。助手話很像他小時候住在木屋區的感覺,勾起絲絲記憶喎。 緩行下坡約十分鐘,到達島上的最重要作品點——第25號的『豊島美術館』。這個只有一件作品的美術館,就是相中白色的通頂dome,左邊的是小食部和賣店。雖然結構好像很簡單,但是親身感受又的確很特別;靜坐著看地上水珠形成、滾動、融合,又別有所思呢。 在迷你Dome版的小食站內休息下,食個tea。 繼續慢慢下坡行去唐櫃港區,一行又是30分鐘;其實差不多整個瀨戶藝術祭中的小島們,都是要靠步行來連接每個作品點。好彩春祭期間不寒不熱,行下無妨;若在7、8月的夏祭,相信要很小心中暑呢! 終於到達第26號作品點,是個相當搞鬼的籃球架,足足有六個籃球框。遠射,唔入!近射,又唔入!!那就入樽吧(最低果個框)!!! 繼續前行十分鐘,位于寧靜優美海邊的第27號作品點——『心臟音之Archive』。這裡自2010年開館以來,已經收錄了三萬多個來自世界各地遊客的心跳紀錄(要付款的),亦有設施給大家聽聽他人的心跳紀錄,最印象深圳是那個隨著心跳聲而閃爍的房間。 步回唐櫃港巴士站等候15:53的巴士,16:10回到家浦港區。 第16號作品點是由德國Tobias Rehberger設計的cafe,感覺實在很型格,...

13年Apr瀨戶內D6 上

圖片
4月17日 水 今天的節目表:上午是直島的本村區,即是『家Project』的集中地,跟著中午坐船去豊島,下午五點幾由豊島坐船去高松市晚餐和住宿。 早餐是在酒店的另一邊,會通過這條走廊,幾靚! 其實酒店內還有很多藝術品,基本上是個小型美術館,包括今次藝術祭第11號作品——杉本博司的『光之棺/苔之觀念』,當然是不可拍照。 Check out 時,在酒店大堂的牆邊,發現了這個『接待員』,幾cool。 在酒店門口擺放了第12號作品——英國Anthony Caro的『Final Call』。 坐接近9點的酒店shuttle去宮浦港,先把行李放進Locker,買好中午往豊島的船票,跟著立刻走去碼頭附近朝拜另一個草間彌生的南瓜,請行禮吧。 坐9:45分的酒店shuttle去本村區,不用10分鐘就到本村了。 首先到第4號作品點,宮島達男的『角屋』,在200多年的古屋中設了個大水池,池中放了很多個LED燈,是最早期的『家Project』之一。 順著行到達第5號作品點,杉本博司的『護王神社』。把舊神社改建,設了一條玻璃樓梯。 跟著工作人員會給一個小電筒,走進一條窄窄的混凝土通道,在盡頭會見到小小光線透入,眼睛經過短時間的適應後,會慢慢看到原來那是上面的玻璃樓梯延伸到地庫,淡淡的光線令樓梯看來別有風味。 繞過小山丘,到第6號的『南寺』擺籌,要等到個多小時後(11:15),先去其它作品點吧。 在南寺斜對面是第3號的『安藤忠雄Museum』,內裡有些關於安藤大師和直島迴相關的資料。 轉去隔離巷的第10號作品點,『三分一博志建築構思展』。三分一博志就是犬島精鍊美術館的設計建築家,這裡有詳細的介紹大師怎樣設計建築物,以配合太陽、風、光、水和地形。助手話可當為風水科學化的骨幹籃本。 繼續前往第9號大竹伸朗的作品,是把前店後住的牙科診所改造,在屋內外裝置各色各樣的廢材,如招牌、霓虹燈等等。 差不多時間,回到南寺等入內觀看。原來這作品點每隔15分鐘才招待一組參觀者,每組最多14人,即是每小時只可接待56人。 這是美國James Turrell的作品,而建築物則是由安藤忠雄設計的。在漆黑一片,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下安坐,等待著眼睛的慢慢適應。這是一個難得的體驗,...